磨玻璃結節不可怕,三點辨別結節好壞!

近些年人們對健康檢查的認識越來越深,越來越的人開始接受定期的健康檢查,因此在健康檢查中常出現的問題也成為了不少人的困擾,例如關于肺結節,特別是磨玻璃結節的問題。
隨著磨玻璃樣結節在健康檢查中發現率不斷增高,社會大眾間甚至有一種說法——得了磨玻璃結節就離肺癌不遠了。甚至有人說磨玻璃結節就是一種癌癥,只是“惰性癌”而已。
事實真是這樣嗎?磨玻璃結節到底是什么?它與肺癌到底是什么關系?
結節是什么?
肺結節是一種影像學表現,是指肺部X線或CT圖像上出現的結節狀影像,是單一的、邊界清楚的、影像不透明或半透明、直徑小于等于3厘米、周圍完全由含氣肺組織所包繞的病變。
實性結節是指肺內圓形或類圓形高密度陰影,在CT下呈現白色的影子,足以掩蓋它走行的血管和支氣管。
亞實性結節即常說的“磨玻璃結節”,磨玻璃結節下面又分為純磨玻璃結節、混雜性磨玻璃結節兩種。
3點觀察磨玻璃結節好壞
1、看大小
一般8毫米為警戒線
醫學研究者們普遍認為5毫米以內的磨玻璃結節相對安全,惡性概率較低。一般共識以8毫米作為警戒線。
那是不是結節在增大,就說明它在惡化?研究人員認為,一般需要增大2毫米以上,才認為結節在增大變化。
2毫米以內的誤差是合理存在的,比如一個病人今年查出4毫米,明年6毫米,其實不一定是磨玻璃結節在進展,這兩個數字要有可比性,即CT掃描設置的厚度、劑量等均要一致,并放在同一屏幕上進行比較,否則可能只是換了醫院或換了機器而致CT掃描條件不同或測量方法不同引起的誤差。
一般建議首次查出肺結節后,在同家醫院甚至同一臺機器進行復查、隨訪。
至于是否需要手術,不能僅靠肺結節的大小來判斷,需要多學科會診盡可能明確診斷后,再進行必要的手術建議。
2、看密度
>-300hu,是浸潤性肺癌的概率大
磨玻璃結節是肺內密度輕微增加,像一團云霧一樣,在肺窗內透過這團云霧,仍隱約可見血管、支氣管,就像通過磨砂玻璃觀察。
純磨玻璃結節和混雜性磨玻璃結節的區別,在于實性成分不同。
純磨玻璃結節在CT上看不到任何實性成分,或實性成分小于5%,而混雜性磨玻璃結節,在CT上可見實性成分。
混雜性磨玻璃結節比純磨玻璃結節少,但其結節實性成分越高,惡性概率更高。從CT上看,磨玻璃影越淡越好,越濃越不好,越濃,說明腫瘤組織成分越多。
有文獻報道,實性結節惡性概率僅7%左右,磨玻璃結節整體惡性比例約34%,其中純磨玻璃結節惡性率18%,而混雜性磨玻璃結節惡性比例64%左右。
磨玻璃結節的密度<-500hu,通常是安全的,原位癌或者不典型增生為主;在-500hu到-300hu之間的,可能有危險,以微浸潤性肺癌或早期浸潤性肺癌為主;>-300hu,是浸潤性肺癌的概率比較大。

3、看生長速度
定期隨訪很重要
首次發現磨玻璃結節后,一定要隨訪,如果大小和密度在變化的,要提高警惕。
磨玻璃結節是良性還是惡性的判斷,哪怕是以上兩點標準,都不能只看單一指標。
若磨玻璃結節雖然變小但同時變濃了,那不一定是良性,又如果磨玻璃結節看上去很濃,但是這個濃度維持幾年都沒變,也不一定是惡性。
除了以上這主要三點,判斷一個磨玻璃結節是好是壞還要綜合各個方面。
例如看形態,是否有分葉、毛刺、空泡、支氣管截斷、胸膜凹陷、強化程度;
看臨床,患者的年齡、病史也是一個重要考慮因素,有沒有家族史等;
看化驗,血常規、腫瘤標等;
肺部檢查后看結論,“纖維灶、增殖灶、鈣化灶”基本沒問題,“肺癌、腫瘤待排”要注意,“肺癌、腫瘤考慮”要高度警惕。
磨玻璃結節離肺癌有多遠?
從磨玻璃結節發展為浸潤性肺癌,往往是從早期的不典型增生,到原位癌,再到微浸潤癌,最后變成浸潤性肺癌。
2015年世界國際衛生組織將原位腺癌和不典型增生結節劃分到癌前病變。
從磨玻璃結節到肺癌,這個過程通常是很慢的。有些患者的磨玻璃結節經過十多年甚至幾十年都可能沒有明顯的發展。
曾有一位77歲的大伯,右肺上葉發現一個直徑達37毫米的團狀純磨玻璃影,但仔細對比3年多前的CT圖像,直徑僅增加了2毫米,平均下來1年僅增長了0.6毫米,進展非常緩慢。按照這個增長速度往回推算,這個磨玻璃結節可能已經長了60多年,也就是說,這個患者不到20歲就已經有了這個磨玻璃結節。
磨玻璃結節進展非常緩慢,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懶癌”,一般不需手術處理。
以上文章僅供參考,科普作用,不可作為醫療決策依據,健康問題請前往醫院科學診治。